
生育险怎么回事,事业单位怎么个报销方法?
我们这边,事业单位编制的,是没有生育保险的,在生育前到医保部门填写一张表格,然后在医院直接刷医保卡就可以报销掉了;如果不是事业单位编制的,就按照企业职工参加五险,里面有生育保险,在生完孩子后到生育报销窗口办理报销。
如何开通生育险?
要开通生育险,首先需要了解所在地的相关政策和规定。通常,可以通过社保局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办理。需要准备的材料包括身份证、户口本、结婚证、工作单位证明等。填写相关申请表格并提交所需材料后,等待审核和审批。一旦申请获批,就可以开始缴纳生育险费用,并享受相关保障。具体办理流程和要求可能因地区而异,建议咨询当地相关部门或保险机构获取详细信息。
五险一金生育险缴纳多少?
五险一金的缴纳额度每个地区的规定都不同,基数是以工资总额为基数。具体比例要向当地的劳动部门去咨询,各地缴纳比例不一样。
1.养老保险缴费比例:单位20%(全部划入统筹基金),个人8%(全部划入个人帐户)。
2.医疗保险缴费比例:单位10%,个人2%+3元
3.失业保险缴费比例:单位1%,个人0.2%;
4.工伤保险缴费比例: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0.5%,个人不缴纳;
5.生育保险缴费比例: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0.8%,个人不缴纳;
6.公积金缴费比例: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,选择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。但原则上最高缴费额不得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10%。2010年下半年起,全国统一规定所有用人单位按工资的12%办理缴纳住房公积金。单位和个人都是工资的12%。
综上所述,五险一金缴纳比例基本上是有利于企业,社保的缴付比例会相对降低,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。也有一些政策是没有最终确定的,例如医疗险和生育险未来要合并的问题。公积金作为避税的一种工具,也规定不能超过12%。
五险一金中,生育保险的缴纳不由个人来缴纳,而是由单位来缴纳,所以,缴纳基数并不是某一个人的,而是由单位总的缴费基数乘以相应的缴存比例,目前,生育保险已经不再单独缴纳,而是和医疗保险合并,在生育津贴报销的时候,因为没有个人基数,各单位都有一个统一的基数。
生育险报销流程和使用方法?
生育保险报销流程
一、生育津贴
1、所需材料:
《生育服务证》原件及复印件一份;
婴儿出生证明原件及复印件一份;
医学诊断证明书原件及复印件一份;
《北京市申领生育津贴人员信息登记表》一式两份(须用黑色签字笔填写)。
注:[_a***_]复印件必须用A4纸。
3、经办流程:单位经办人持以上材料上报社保中心,受理审批后30个工作日支付生育津贴费用。
生育保险报销流程
生育保险报销所需资料:
1、身份证;
2、结婚证;
4、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,例如出生证;
6、其它相关资料。
【注】:因各省市实际情况不同,因此具体办理资料根据本地生育保险政策执行。
生育保险报销流程:用人单位或职工本人携带规定资料前往社保机构办理报销手续即可。部分城市规定只能由用人单位代为报销。具体报销流程依据本地生育保险政策规定执行。
生育保险报销标准:生育保险报销金额根据本地政策执行,例如东莞剖宫产一次性计发3500元,经产道分娩一次性计发2000元。
生育保险报销比例
顺产为270%
难产为320%
剖腹产为420%
【注】:报销比例以所在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,按照一定的比例一次性支付。
生育保险报销期限
生育保险需连续买满12个月,宝宝出生的18个月之内报销,同时报销时需在保。生育保险属于典型的地方政策,各地规定各不一,有10个月,也有6个月甚至更低的。因此应以当地社保中心为准。
生育保险报销范围
一、生育保险基金以生育津贴形式对单位予以补偿。补偿标准为:女职工妊娠7个月(含7个月)以上顺产分娩或妊娠不足7个月早产的,享受3个月的生育津贴;难产及实施剖宫产手术的,增加半个月的生育津贴;多胞胎生育的,每多生一个婴儿,增加半个月的生育津贴;妊娠3个月(含3个月)以上、7个月以下流产、引产的,享受1个半月的生育津贴;妊娠3个月以内因病理原因流产的,享受1个月的生育津贴。生育津贴以女职工产前或计划生育手术前12个月的生育保险月平均缴费工资为计发基数。
二、生育营养补贴与围产保健补贴,凡符合享受国家规定90天(含90天)以上产假的生育女职工可享受生育营养补贴300元、围产保健补贴700元。
三、一次性生育补贴,原在单位参加生育保险的女职工失业后,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,符合***生育规定生育时,可享受一次性生育补贴:流产400元、顺产2400元、难产和多胞胎生育4000元;对参加生育保险的男职工,其配偶未列入生育保险范围,符合***生育规定生育第一胎时,可享受50%的一次性生育补贴。
四、生育津贴补偿到单位,参保女职工产***期间本人基本工资、奖金及***费由单位照发。
五、***生育手术费,包括因***生育需要,实施放置(取出)宫内节育器、流产术、引产术、皮埋术、绝育及复通手术所发生的费用,列入生育保险基金结付范围。